#合作邀稿✍🏻
#貢丸湯料理教室之戶外教學日
同樣身為地方文化工作者的 老寮Hostel,默默耕耘著苗栗南庄。除了發行獨立刊物,他們也推廣在地的深度旅遊。大家有空的時候歡迎去南庄找他們玩,感受一下農村的日常風景!今天就先來聽聽創辦人關於田野調查的分享吧!
📖 📖 📖 📖 📖
地方文化工作的田野意義|By 《耕山農創》創辦人 邱星崴
「田野調查」可以說是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功,這件事情的意義就好比於田地之於農夫,沒有耕耘絕對不會有收穫,事實上,兩者有許多相似的特質。
例如:
1. 田野狀況與田地一樣充滿不確定性,需要看天、看運氣。
2. 熟練與否的關鍵在於對各環節的掌握,而且某種程度上不可逆,只能等待下次或另外開闢。
3. 產出好壞有賴於先前投入的程度,仔細的材料才可能產出優秀的成果。
4. 成果可以再加工為其他用途,米可以做米酒、米麵包、粄條、碗粿等;田野成果可以再發展為小旅行、文創、展覽、刊物等等。
如同務農一樣,田野工作也有好壞之別。許多人誤會田野就是訪談,就好比將農業專業簡化為種出來可以吃就好,事實上歪棗劣果反而讓人食不下嚥。我認為所謂「好的田野」應該建立在廣度與深度上,前者意指建立良好的田野關係網絡以及各種範疇的熟悉;後者則是提煉在地文化理念型的能力。前者往往也是後者的必要條件。
首先,我們來討論田野的廣度。對田野工作者來說,建立田野關係是進入田野現場最關鍵的一步,可以說沒有田野關係就沒有田野資料,因此,編織田野地的報導人人際網絡相當重要。此外,沒有人可以觸及到田野地所有的層面,但工作者對自身的網絡型態也要有所警醒,理解自身的侷限,由於文化滲透在地方生活的方方面面,性別、政治、經濟、宗教等等,彼此交互指涉,跨出不同範疇才能立體地掌握地方文化。
到了此階段,我們才有機會討論田野的深度,這有賴於穩定、良好的田野關係,以及對地方生活的熟稔,才有辦法產出夠多細緻的材料,描繪地方文化的輪廓。田野的深度就是刻劃以及詮釋的精準度。畢竟,真實的地方生活總是瑣碎、重複或一直發生各式各樣的狀況,從表面上看不出什麼「文化」。田野工作的困難之處,就是從日常生活的表象讀取出深層的文化邏輯。當田野工作者能夠提煉地方的理念型,接下來就能嘗試長時段的觀察,比較該社群或地方的歷史演變,我們才能捕捉出在地的洞見以及結構的力量,並且嘗試行動與修補。
見域在新竹舊城區的努力,就是兼具田野廣度與深度的優秀案例:透過每季不同主題的發刊,探索在地不同的範疇,培養深刻的理解,並且在地方逐步生根、開展公共行動。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參加舊城區的導覽,見域團隊清楚地透過道路銜接指出舊城區不同時期的演變,從一條馬路看出清代、日治到戰後不同政權的特質,顯見該團隊對此區域用力頗深。而這也是他們的行動基礎,還號召了公民論壇,討論新竹市區更好的交通規劃。對我而言,這就是相當優秀的田野工作範例。
最後,我想說田野工作對於青壯世代的文化工作者尤其重要,這是與母土對接的方式。出生於80年代後的世代,台灣各地的文化棲地已經被現代化、工業化支解,相比於長輩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承襲的「文化」多半支離破碎,這點在母語能力上最為明顯,年輕人往往無法使用許多高深精準的母語詞彙。因此,相比於上個世代的文史工作者,田野能力的優劣對我輩更加關鍵,見域在此做了很好的示範,正值五歲紀念,是最蹦跳、靈活的時候,祝福見域,一定能繼續發光發熱。